经过4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锂电池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配件,无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还是电动汽车,要想更方便地运行,都离不开锂电池的支持。为此,三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因“创造了一个可充电世界”,共同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A股市场的锂电池概念股以普涨方式给予了积极回应。截至10月10日收盘,在Wind统计的92家锂电池概念股中,收盘上涨的多达76只,另有3只平盘,仅13只下跌,上涨家数占比达83%。
92家上市锂电企业,总市值达1.16万亿元
今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科学家均被称为“锂电池之父”。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三位“锂电池之父”,分别是97岁的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B.Goodenough)、77岁的英国科学家斯坦利·威廷汉(StanleyWhittingham)以及71岁的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Yoshino)。
Wind数据库显示,国内最早出现锂电池业务的上市公司是东湖高新(600133,股吧)。1998年2月上市的东湖高新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武汉力兴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拥有全国一流的12条电池生产线,生产能力为8000万只扣式锂电池、500万只柱式电池。
仅用了21年时间,中国的锂电池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上市的东湖高新(600133),到现在的宁德时代(300750,股吧)(300750)、德赛电池(000049,股吧)(000049)、亿纬锂能(300014,股吧)(300014)三大国内锂电巨头,目前涉及锂电池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已达92家,合计总市值达1.16万亿元,业务遍布锂电池各个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锂矿、中游的正负极电池材料、下游的封装和设备。
其中,从事锂电池上游材料业务的企业有雅化集团(002497,股吧)、西藏矿业(000762,股吧)、天齐锂业(002466,股吧)、寒锐钴业(300618,股吧)、赣锋锂业(002460,股吧)等;生产锂电池关键材料的企业有石大胜华(603026,股吧)、多氟多(002407,股吧)、富临精工(300432,股吧)、德方纳米(300769,股吧)、当升科技(300073,股吧)等;从事锂电池及相关设备的企业有亿纬锂能、宁德时代、东方精工(002611,股吧)、南都电源(300068,股吧)、德赛电池等。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收盘,上述92家企业的总市值达1.16万亿元,分布在国内22个省和直辖市。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分别有32家、11家和10家,合计53家,占比过半。仅广东一省从事锂电池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占比就超过3成。
产业结构调整,助力锂电池行业发展
在国内锂电池行业发展过程中,上市公司德赛电池颇具代表性。
2005年,惠州市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市德赛工业发展有限公司与1995年上市的深万山完成重大资产置换,其旗下3家公司的股权成功借壳上市。当时,德赛电池的主要业务还是碱锰电池。在2004年重大资产置换报告书中,公司曾表示,拟置入的3家公司生产的碱锰电池、手机电池、锂锰电池等细分市场面临产能过剩局面,市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竞争情况。
随后,锂电池逐渐成为德赛电池的核心业务。公司在2019年半年报中称,公司主要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其中,惠州电池主营中小型锂电池封装集成业务;惠州蓝微主营中小型锂电池电源管理系统业务;惠州新源主营大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电源管理系统及封装集成业务。半年报显示,德赛电池2019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28亿元,同比增长16.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0亿元,同比增长27.70%。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大大促进了锂电池行业的发展。较早出台的政策包括:国务院于2012年6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和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2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后者提到的鼓励类产业包括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能量型动力电池组和电池正极材料。
中原证券9月份研报显示,今年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有47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6月份减少6家;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002594,股吧)和亿纬锂能。其中,宁德时代装机3.11GWh,占比66.2%。